在鼎盛时期的纺织业堪称青岛的母亲工业,养活了千千万万的纺织工人。4月14日,在由共青团青岛市委、青岛福彩中心联合主办的“2018青年志愿者公益课堂”第二站活动中,青年志愿者牵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走进青岛纺织博物馆。学习扎染工艺,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。扎染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。
扎染七彩围巾送妈妈
“小朋友们,知道扎染两个字怎么念吗?应该念‘za ran’,可不是‘zha ran’哟。”小朋友们刚坐好,志愿者老师就开始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扎染的历史和制作工艺,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。
“2018青年志愿者公益课堂”第二堂课,邀请多个志愿者单位及家庭与青岛市北区遵义路小学三年级的20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,学做扎染、游览纺织博物馆。据了解,青岛市北区遵义路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的80%,是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多的小学之一。
讲解结束后,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制作七彩围巾。先将干围巾放到水里浸透,然后根据个人喜好把围巾叠成合适的形状,用皮筋把叠好的围巾紧紧捆住,再滴上特制的不褪色染料;将染好颜色的围巾挂起来晾晒,等到干透了,才算大功告成。步骤看似简单,亲手做起来可不容易,得耗费1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主要工艺。
三年级1班的小虎(化名)笑嘻嘻地告诉记者,他要把自己做的扎染围巾送给妈妈。“妈妈虽然每天不怎么打扮,而且很晚才下班回来。但她其实特别爱美,我知道。”小虎说。
孩子们学习扎染工艺很开心
参观博物馆看到“夜明珠”
孩子们还在王馆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青岛纺织博物馆。他们见到了博物馆里最高的建筑——水塔,它被誉为青岛纺织博物馆的“迎宾塔”,建于1934年,有80多岁的“高龄”。
博物馆里还藏着很多年岁久远的“大宝贝”,比如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台棉布打包机,1947年生产于日本丰田公司,还有生产于1936年的粗纱机,世界 仅存两台——另一台陈列于日本纺织博物馆。
当然,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还是纤维科技馆。当王馆长将纤维科技馆的自动升降大门缓缓打开,就听到孩子们的赞叹声。根据纤维的不同功能,纤维科技馆布置了多款寓教于乐的游乐设施,还有一颗圆滑的萤石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夜明珠”。奇幻的灯光、独特的造型加上艳丽的彩色。孩子们这次可是大开眼界,开心极了。
一份汉堡收获意外感动
做扎染、游纺织博物馆,一上午的活动让孩子们乐此不疲。到了中午,公益课堂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预订了午餐。没想到,这样一份简单的午餐,却让志愿者们收获无数感动。
其中一位小朋友汉堡刚吃了一口就收起来了,志愿者问她:“为什么不吃了?”她说:“我要留给妈妈吃,妈妈平时工作太忙都顾不上吃饭。”听了这句话,旁边家长的眼圈有点红。原来,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,孩子从小跟着爸妈在异乡漂泊,因此比同龄的孩子都早熟一些,也很能理解父母的辛苦。节假日的时候,孩子通常都自己待在家学习、玩耍。这次能参加扎染活动,他们特别开心。
10岁的李明(化名)来自湖南,父母很早就来青岛打工,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。他平时在家都是和哥哥姐姐玩,不过哥哥今年即将参加高考,姐姐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活动,陪他的时间越来越少。他偶尔会感到孤单,但依然很乐观向上。
公益课堂自3月下旬启动以来,每月开设1至2次,主要针对农村贫困儿童、留守儿童、残障儿童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,特邀请岛城多个志愿者服务队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特色教育课程。花艺、陶艺、烘焙、国学等丰富多彩的课程,给孩子们带来形式多样的体验。